撰文:林稚雯(文字工作者)
深感有幸。多年前,因著雙連視障關懷基金會20週年專書,開啟我認識盲朋友的契機。幾年下來,得以聽到許多盲朋友的生命故事,甚或有幾次約訪是在受訪者家進行,讓我這個「明眼人」從居住空間中,看到了人生百態。
以一般人的標準來看,有些人的家超乎想像的陳舊陰暗,許多物品、許多氣味塵封混雜,可能放了數年,甚或是數十年之久。很佩服卻也很心疼─「不知道他們在這方天地中蟄居了多久時間?」、「在什麼情況、什麼際遇之下,讓他們決定定居於此?是不是當一般人都在以『視覺』建構而成的環境中過慣了,盲朋友看不到、沒辦法為自己發聲,或是發出的聲音太小了,我們沒有聽到?」。
特別記得,鄧伯的故事,以及在他身上所看見的「關懷的力量。」當基金會社工首次與鄧伯伯接觸、前往家訪時驚覺:「生活環境並不好,壁紙剝落的紙屑與粉塵對健康極為不利,還有浴廁也累積了長年未曾刷洗的黑垢。」
在訪前的人物介紹中我看到,基金會剛接觸鄧伯伯時描述,鄧伯伯生活的非常將就,對於日常生活的標準就是過得去就好。因為缺乏陪伴,鄧伯伯總是鬱鬱寡歡,面對應該要更新硬體設施,讓生活過得好些、健康些的建議有些抗拒,經過大量溝通後才勉強首肯。
我採訪時已是基金會照顧鄧伯伯一段時間後,我仍戰戰兢兢地前往鄧伯伯家,沒料到在過程中只覺得「嗯?看起來他很開心、笑容很多」,記得當時伯伯主動播了一段音樂,靦腆地笑著為我們介紹為什麼他喜歡這首樂曲。
我感受到這就是關懷的力量與改變。像鄧伯伯的生命因為被陪伴關心,就像是久旱逢甘霖的荒土,有了水,種子就有可能發芽長出來,最終枝葉繁茂。
同樣的,我在今年的訪談過程中也多有收穫,更瞭解盲朋友在不同面向上的處境與需要,例如老年後的居住問題、明盲之間的差異、對於友情和人際互動的期待等等。而秀月姊、麗芬姊、志孟大哥是二次再訪,訪談中知道他們各自安好,儘管隨人生階段,必須面對不斷發生的挑戰。
期待未來我繼續有機會聽見更多盲朋友的生命故事,而這些生命故事激勵我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