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盲朋友的好朋友,我們總是希望在每次的服務與互動中,更深入認識盲朋友,希望同理與學習,盲朋友不為人知的的困境與需求,進而為盲朋友的權益發聲。

本期的電子報,藉由中途失明成長團體的帶領者,以及社工實習生參與及觀察的回饋,分享盲朋友的內心世界,與盲朋友一同走過視力受限的經歷,從內心糾結、混亂的適應困境,到勇敢尋找自己內在力量的生命歷程。

打開心內的窗-擺脫糾結找到幸福感

撰文:陳建安(中途失明者成長團體帶領者/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視覺是人類最重要的感官。失去視力,不論從日常生活行動到人際互動,工作與自我概念,甚至安全感都受到衝擊。然而人是具多重時間、角色關係與生活脈絡融鑄的個體,過去許多學術研究與實務經驗指出,失明或許是對現實的打擊,然而每個人自身的議題,如人際、家庭、工作及情緒等,也可能因視覺功能出現障礙而變得更加困難。以致在這群盲朋友裡,有怨嘆有喜悅、有期盼有失落,有歸屬有孤單寂寞等。

這次團體的目標,首先是能接納自身生理的現況,再者協助成員釐清,現在與未來存在的挑戰與困境是否與視力障礙有關?若把困境完全歸因於視力障礙,是否真能改變現況?此外,所謂的健康應該是期待他們在自身生理條件下,仍過一個「正常」與「希望」的日子。不因為視力功能的損傷,而造成負向自我概念、低生命價值,一樣也能有追求幸福感的動機。不會僅因生理的部分功能無法發揮,而否定成為一個「完整的人」(Whole Person)的可能。

團體主題「打開心內的窗」,代表儘管遮蔽了「視覺之窗」,但心靈能照樣明亮。不因為視力功能的損傷,而造成負向自我概念、低生命價值,一樣也能有追求幸福感的動機。畢竟「心」才是決定人生的境界!團體成員皆是中高齡中途失明者,因此團體探討議題盡可能具體化,藉由成員熟悉的童玩,達到易理解、獲共鳴,並且有生命脈絡。

糾結與寂寞
如果視力能夠恢復—這是個常見於那些遭受疾病與困境的人們心裡,與事實相反的非理性思維,這種糾結有如心中一座難以跨越的大山。

你有多快樂和寂寞呢(1到10分)?多數成員快樂程度自評8分,少數只給6分。很欣見目前多數成員都能找到內心安在的狀態。而「寂寞感」受到年紀、生理、人際關係、性格及人生觀等影響。多數成員自評3分,但也有處在5分上下的。由此可知,成員也大多已能找到「安身立命」的自在,然仍有人還在尋找心理、自我及社會連結。

阿森是一位積極與正向的成員,他移民到台灣後也有過完美的生活,但失明帶走了許多他曾經擁有的,包含家庭。阿森在「我的快樂花園」繪圖活動中,他把花園劃分為三塊,其中一塊還特別設計涼亭區。他說,那是可以讓人休息的地方。甚至,還夢想要建設老人安養中心。

另外有幾位成員,面臨因視力退化導致的家庭、事業及人際困境,其中許多問題則在視力惡化前已存在了。例如柔弱外表和傳統的一位女性成員,家庭是她自我概念與價值意義的核心,但影響其情緒甚鉅。關於「人生風格」討論中,她驚訝地回饋:「啊!原來我們現在生活的樣子,是受到過去成長的生活型態影響!」。或許可以幫助她檢視,過去與現在生活,找出對現在生命一個舒適的出口。

當我們能接受自己無法改變的,才有辦法獲得自由
團體中我們討論三件事,什麼是你想維持的、你覺得努力是可以改變的,以及你很想改變但努力也沒有辦法做到的?儘管每個人條件不同,但大家不約而同的答是「重獲視力」,對大家而言,是最渴望也最實際的。

很多的遺憾,似乎是許多視障者無力去改變的,儘管他們多麼渴望改變。然而,當我們糾結於期望能改變,但當改變並非我們能憑己之力掌控時,可以想像那是多麼的讓人深感無力。因此,就像束縛的框架般,我們內心缺乏自由,也無法接納現實和放下悲傷。

身心容納之窗
當視覺退化是我們再怎麼努力也不可逆的時,過度的糾結於此,可能耗竭身心靈的因應能量,如情緒、調節能力,以及身心的復原力。

成員應用四片兒童積木,製作一個四方形的窗。接著將手上三、四個遊戲小沙包,試著放入窗中,藉由操作讓成員能理解,每個人的心靈能量與容量有限。如果內心只糾結於視覺障礙,煩憂必然充斥我心,沒有空間再處理其他事物了。如同掩蔽的窗,風再也吹不進來,新鮮空氣無法流動,陽光當然也不再穿透進來。成員們都很受觸動、有共鳴回應道:「內心若不打開,自己走不出去,別人也走不進來,將會很孤單和孤獨。」

我的快樂花園
若有塊地,你會如何規劃讓它成為快樂花園呢?成員在紙上,先用保麗龍球定位「我」在花園的位置。接著,用彩色筆畫上可以讓自己快樂的花、植物、樹木等。從「我」擺放的相對位置,以及種植的花木植栽種類等,顯現他們在現實世界中自我的定位或概念,以及想望。

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七十多歲的阿正,把自己放在圖紙的中間,旁邊畫了兩顆植栽。我邀請他分享,他說:「就隨便種兩顆植物。」我接著問,有沒有考慮種花呢?阿正用台語回答:「啊!就看嘸啊,能種什麼花?看嘸,種什麼也嘸差。」。

有成員聽了回應:「沒關係啊,眼睛看不到,我們可以改種有味道的花、可以觸摸的花、甚至有聲音的花…。很幸運的我們還是可以出去踏青、爬山、到戶外走走呀。」太棒了,這就是「我的快樂花園」希望成員體悟「轉」這個意念。心念轉,世界就會跟著動,人生也會有所不同。

希望與幸福
人生的動力來自希望與意義感,並找到人生的幸福感。有位成員提到,在視覺退化後經歷工作、愛情的挫敗,封閉自己於幽暗之中多年,但外孫女的出生竟神奇的讓他再「見」人生光明。有的成員享受平淡的日常,平日喜歡隨意的四處溜搭,養鸚鵡和種植栽。甚至有投入視障馬拉松的,展現出往日的鬥志。

一位不擅表達,在團體互動中大多聆聽多於表達的成員。有一次請成員想想,自己比較像大家手上拿著的黃色小鴨,還是恐龍時,他直說自己不太會說話,不知要說什麼。我還是希望他能嘗試分享,因此請他選擇小鴨或恐龍,並用手把答案「推」出來。跨出第一步後,後續他便較願意分享,我也驚訝於他其實有很多也很樂意分享內心想法。有了第一步的「動」(move),改變就會讓人看到希望。

團體結束之際,我感覺到也看到許多團體成員,都有找到自己幸福的方程式,雖然這條路要面臨許多挑戰與辛苦,但成員其實是有條件找到自己快樂的花園。

關心視障獨老健康

我與視障長輩信任不斷線

撰文:林牧琪(社工實習生/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四年級)

回顧在雙連視障關懷基金會實習的兩個月,不管是與個案建立關係、會談技巧、電話關懷能力,以及分析與評估團體過程等,這些都是在學校裡無法體悟到的,雖然在學校課堂上會根據類似的情境進行討論、演練,而課本則會透過理論提供指導實務工作,但每位個案都有其獨特性,且情緒總是難以預測,因此當我在實務中真實面臨到情境時,才真正感受到理論與實務之間的差異。由於每位視障長輩的生活背景、需求,以及面對困難的反應都充滿變數,使我不得不靈活運用於課堂中學到的理論,同時也在實習中接觸到許多社會工作的專業知識與技巧,深刻明白社會工作者在不同情境下的角色定位與價值。 

當我開始與視障長輩互動,有些視障長輩對我的信任度不高,特別是電話問安和接聽辦公室電話時,他們會對我抱持懷疑,甚至直接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有時視障長輩聽到我的聲音就直接說:「為什麼是你接電話,怎麼不直接轉接給督導?」、「你是能幫我解決問題嗎?」或是「你打給我要幹嘛?我沒空」等話語,讓我感到很挫折。還好有督導們及其他同事的支持,讓我了解與視障長輩建立關係並非容易的事情,有些長輩長期因視力限制的影響,面對外人的戒備心也較高,不免會對我這樣陌生的角色或聲音表現出不友善,此時溝通保持冷靜顯得格外重要,我漸漸地從中學會如何調適自己的情緒,並以同理心與視障長輩互動,我就會回應:「我了解你急著找督導,那你先跟我說你想要問什麼,這樣督導才可以馬上幫你解決!」等,長輩比較願意跟我說他想要做什麼事情,這不僅提升了我的溝通技巧,也讓我更能站在視障長輩的角度換位思考。
 
隨著自己越來越熟悉實習內容,督導也讓我開始嘗試許多不同的社會工作方法,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擔任「打開心內的窗」成長團體觀察員。這是為中途失明的視障獨居長輩所開辦的生命成長團體,藉由團體的方式,引導長輩分享生命經驗,彼此互相支持和凝聚,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及人際互動。其中除了觀察領導者如何引導團體成員表達內心感受,同時也要注意團體成員的互動模式,如是否有積極參與、支持或是沉默等情況,這些經驗讓我對如何設計與運作成長團體有更深入的理解,並學會從專業的角度進行團體評估與反思。值得一提的是,我有機會協助團體成員順利參與,例如引導團體成員用雙手辨識領導者發放的道具,用口頭方式補充講解要進行的內容,確保每位成員都能夠理解,讓他們能在活動中更加投入,促進團體間的交流與互動。 

參與視障長輩的「健康送到家」服務讓我感觸很深,因為服務目標希望視障長輩每個禮拜至少都要量測一次,所以若有長輩未按時測量,我會透過電話督促、鼓勵他們按時量測,或是提醒他們請居服員協助。原本總是忘記量血壓的長輩,因為我的連環call,長輩開始覺得量血壓關心健康很重要。長輩接到我的問候電話他都會先說:「喔!我這禮拜有量血壓喔,你有看到嗎?」,這讓我感到很欣喜。當然也有長輩跟我反應:「每個禮拜提醒,我壓力會很大耶。」,我不知道怎麼回應才好,甚至擔心失去他的信任,督導教導我可以先閒聊其他話題,再慢慢帶到量測的話題上,因此我就會先聊聊:「上禮拜看醫生有說什麼嗎?有沒有好一點了?」,接著讚美長輩:「有定期看醫生很棒,那這禮拜還沒有量到體重和血壓要不要也順便一下!」。聊著聊著從中得知長輩會隱瞞營養師自己的飲食習慣,對於營養師的建議聽聽而已,這樣就跟長輩約定請居服員協助量測和注意餐食的營養均衡。這些經驗讓我知道對每位視障長輩都有其不同的互動與溝通方式,甚至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們的需求和行為模式。

經過兩個月不長也不短的暑期實習,非常感謝督導們在這段實習期間的包容與教導,讓我從挫折中站起,學到如何在壓力下保持冷靜與反思,並靈活運用所學的社會工作方法來應對視障長輩不同的需求,如與營養師共訪、健康送到家以及舉辦營養講座等多元服務。我深刻體認社會工作者除了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夠運用同理心與視障長輩建立良好的關係,且在不同情境中發揮社會工作者的核心價值。我相信這段在雙連視障關懷基金會所帶來的寶貴實習經驗,為我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讓我對社會工作有更多的瞭解,也幫助我在社會工作領域中不斷成長與進步。


瞭解盲朋友服務

募款專案

高齡的視障獨居老人,沒有依靠,照顧自己越來越吃力。吃錯藥、失足跌倒,面對生活的磨難,只有聽天由命。
我要捐款
面對家中有視多障孩子的無助以及多重的挑戰,家長好擔心孩子的學習、無法適應社會,更擔心孩子的未來。
我要捐款
失去視力身處黑暗,缺乏安全感,令視障朋友行動受限。生活中的大小事情皆須仰賴他人幫忙完成,也令視障朋友失去了自信。
我要捐款
Facebook
加 Line 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