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力的退化和視力受限的生活,是年老、疾病或意外可能帶來的挑戰。雲正分享了他從明眼人轉變為視障者的心路歷程。他提到了同儕的支持、陌生人的善意、社工和志工的陪伴,這些力量成為他重新適應生活的重要力量。

與我們合作視障長者居家復能的職能治療師林鈺祥,從專業角度以及陪伴外婆、奶奶的親身經驗,提醒我們視力保健和預防視力退化的重要性。他提供了實用的建議,幫助我們提前準備,思考如何在面對可能看不見的未來時,依然能夠自主且有尊嚴地生活。

無論是預防視力退化還是適應視障生活,這個議題不僅關乎視障朋友,也與每一個關心視力健康、照顧者或服務視障朋友的夥伴息息相關。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生活中適時伸出援手,協助視障朋友。讓我們一起來思考和關心這個重要的議題,營造友善盲朋友的環境。

重新馳騁我的視障人生旅途

撰文:張雲正

光陰似箭,時光飛逝。18年前,因為眼科醫生的誤診,從以視覺主導我一切的明眼生活,轉變成需要靠聽覺、嗅覺和觸覺互動的視障生活。我面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無法再開車外出,因為這是在國外生活必備的條件,我曾經因為開車速度飛快,被朋友戲稱為king of the road。從此以後,我失去了在曠野開車奔馳的樂趣,同時也無法在從事我的電腦軟體工作,意味著我必須提前退休。
 
一開始我的眼睛受損,但還並非全盲,是中度弱視,還能辨識周遭的環境,所以外出並未帶白手杖,事實上我的視覺已經出現了一些盲點。在馬路上行走若稍不留意,就可能與人相撞。若與男性擦肩相撞,對方會擺出一副你在對我挑釁的姿態;若與女性迎面相撞,對方會擺出一副你是故意騷擾的不解的表情,我只能連連道歉。此後,我只能乖乖地帶白手杖出門,來表明我是一位視障者。
 
從此以後,我對人性的看法有了重大的改變。由於視力的退化,我學會了要臉皮厚、不恥下問,我收到的回饋幾乎都是善意的,在公車站有人會幫我看公車號碼協助我上車。在固定的公車站,有可愛的陌生人會跟我說:「你來了啊,我來幫你。」、在肯德基速食店,排在我前面的大姐幫我點餐,也順便幫我付了錢;還有一位擺攤的老闆娘硬是要送我蔥油餅和芝麻球,而且不收我的錢;在馬路上問路,一位貴婦親自帶我到中華電信,協助我辦理手機的事宜,還送了我一隻不便宜的手錶,說可以用來檢測身體的健康指數,看到我有點在推辭,她說:「不要懷疑,我不是詐騙集團,我是在推廣要每個人重視個人的健康。」舉凡種種,讓我感受到這個社會的溫暖,都熱心地對視障朋友伸出援手,堅信絕大多數是人性本善的。
 
在台灣,政府提供視障者豐富的資源,協助視障者生活重建。眾多機構,如基金會、協會,提供生活技能、定向學習、導盲志工等的服務,讓視障朋友的生活更加獨立和便利。在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更提供了五花八門的課程和活動,諸如醫療資訊、法律常識、財務規劃、茶藝課、園藝課、咖啡品嚐、烹飪課、手工藝課、陶藝班、音樂課、運動課、旅遊等等,不勝枚舉。有一年,我們組了一個視障龍舟隊,更請了划龍舟的好手來幫我們集訓,參加了當年端午節的龍舟比賽,我們是唯一由視障朋友組成的龍舟隊,當然我們是志在參與,不在奪標,而我的確也體驗到了龍舟比賽的浩大場面和那熱鬧的氛圍,令我畢生難忘。回想如果我是一個正常的明眼人,恐怕一生都不可能有這個機會參加,當然我非常感謝當年促成我們能夠參與這項活動的單位。
 
最後,我必須對大部分原本是明眼的人說,突然要面對失去正常視力的環境,心理上多少都會遭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而我個人也經歷了10幾年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領悟了如何在黑暗中抓住周遭的光明。雖然視障朋友在整個人口當中僅佔極少的比例,然而視障圈裡可謂是臥虎藏龍、人才濟濟,許多視障朋友在眼睛失明之前是大學教授、教師、醫生、科技專業、企業主管,甚至是企業老闆等等。也有自幼失明的視障朋友更是努力成為歌手、音樂家、律師、心理醫生、心理諮商師、牧師等,令人敬佩。
 
視障朋友經常透過一些聚會活動和心靈成長課程。我曾參加像雙連視障關懷基金會為中途失明朋友辦的團體,彼此分享過往的人生體驗,更鼓勵視障朋友將個人的專業經驗發揮出來協助同儕,生活上的交流讓視障朋友能夠互相取暖,許多的分享也唯有在同溫層裡能夠得到認同和理解,博得會心一笑。另外,也非常感謝周遭許許多多的志工和社工對我們視障朋友的協助和照顧,他們就如同我們行動上的一對眼睛,是我們的燈、路上的光。勉勵並祝福每一位視障朋友都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因為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就會為你開一扇窗。
中高齡視障者多元支持

淺談視力退化的預防延緩-預約一個不怕看不見的未來

撰文:林鈺祥 (職能治療師) 

「如果我能看得見,就能輕易地分辨白天黑夜……」你是否有聽過這首耳熟能詳的歌呢?出自於蕭煌奇的歌曲「你是我的眼」。

事實上,眼睛會隨著老化慢慢退化,甚至因為不同的疾病影響程度也會不同。因此,當我們逐漸邁向高齡,不單只是要注意肌力夠不夠、是否會失智,定期注意一下自己的視力狀況也是相當重要的。

以下兩個題目出自於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長者估能自評量表,讓我們一起來練習看看,如果有這樣的情形就打勾。
Q1.您的眼睛看遠、看近或閱讀是否有困難?
實務上,遠距離上你是否可以看見三公尺遠的時鐘或日曆上的星期幾。

Q2.有眼睛疾病(例如:高度近視500度以上、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沒有定期回診、有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但過去1年不曾接受眼科檢查。
上述情形都是非常容易造成視力退化的原因。

如果以上的情形,有符合其中某一項,強烈建議可以轉介眼科檢查。檢查是為了讓你有所準備,才能成功預防及延緩視力退化。加上現在醫療技術非常不錯,大多早期發現,不少是可以透過開刀手術而有所改善。若不能靠手術的,也能透過藥物使用和健康管理來維持住視力。

我也很常被問到,「我不想要開刀手術怎麼辦?」、「藥物使用和健康管理上我真的有困難?」、「如果沒辦法維持住視力怎麼辦?」這就是跟我前面所提,提早發現提早處理有關。那就要提早做預備,這一點很重要。不少人會不願意就醫、找各種方法和偏方,認為眼睛多休息就會好的信念……等等。

因為沒有提早做準備,當視力退化到一個地步時才開始改變和調整,往往不只是維持視力效果有限,而是在身心靈上的適應上困難,進而感到憂鬱、害怕和絕望。

我們需要好好聊聊視覺障礙這個議題,就像台灣近年談論高齡、肌少症和失智症一樣。作者本身的外婆與奶奶到了老年也看不見,但因為提早預備看不見的日子,至今生活上都相當的獨立。因此,我會鼓勵,無論你是甚麼樣的族群,我們都可以花一點時間思考,面對看不見的日子,我真的知道怎麼樣準備嗎?

提供簡易五點檢核給讀者們:
1. 視覺障礙者可以怎麼樣獨立生活,不依賴他人照顧。
2. 合適的居家環境與路線怎麼設計。
3. 視覺障礙者有關的資源有哪些可以連結。
4. 身障與長照服務知道怎麼申請和運用。
5. 知道如何準備好自己的身心靈狀態。

如果大略知道以上這五點,也比較有積極正向的態度去面對和準備,才能過著舒適的生活。讓我們一起預約一個不怕看不見的未來。

盲朋友服務

募款專案

高齡的視障獨居老人,沒有依靠,照顧自己越來越吃力。吃錯藥、失足跌倒,面對生活的磨難,只有聽天由命。
我要捐款
面對家中有視多障孩子的無助以及多重的挑戰,家長好擔心孩子的學習、無法適應社會,更擔心孩子的未來。
我要捐款
失去視力身處黑暗,缺乏安全感,令視障朋友行動受限。生活中的大小事情皆須仰賴他人幫忙完成,也令視障朋友失去了自信。
我要捐款
Facebook
加 Line 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