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謝采錦(職能治療師) 「要活就要動」非專指運動,而是一個人動起來「參與」其生活的大小事,參與生活大小事就在實踐「真實且有意義的活著、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每一個人都值得活得自主、有意義、有品質的人生。 先天失明或中途失明的視障長者,因年紀漸長或疾病,開始出現各種參與困難,常遇到長者周遭的人太快地認為他們看不見就做不到,認為他們因看不見加上疾病症狀而有危險,以為幫他做、叫他不要做就是為他好的方法。殊不知時間久了,原本還有的能力也因為缺少執行而漸漸退化,長者容易從被照顧的被愛感逐漸發展成無力感、無我感、無安全感,因為不再能以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參與去掌握生活。另外,也常見到視障長者本人被自己限制性想法框限住自主生活想像,以為自己做不到、需要倚賴他人、老了沒用了...。內心期待著生活樣貌卻做不到,更多內在衝突發生,身心症狀開始出現表達抗議。其實,以上多數的視障長者可在居家復能介入下積極重新參與生活,活出另一階段的人生樣貌。 居家「復能(reablement)」重視一個人的自主性、角色和生活,以優勢和系統觀點看待一個人,幫助他開始參與生活,而非等到疾病好了才有能力參與生活。因著持續參與活動,能力也跟著提升或維持,整體而言復能是促進健康、延緩退化的正向循環。 職能治療師是居家復能的好幫手之一,幫助視障長者參與對他而言「重要的、有意義的活動」,成功參與經驗自然促進長者的身心健康和能力,而最佳的活動就是「視障長者在乎、想參與的活動」,可能是小小的日常活動,例如:自己去上廁所、和朋友聊天、聽廣播...等。職能治療師會分析活動、長者優弱勢能力、環境支持現況,再透過輔具、活動分析與再設計、環境調整、教導執行技巧、教導照顧者提供適度非過度的協助、建立正確概念...等方法,讓視障長者重新參與活動,從中發現自己可以做到部分、自己能力的進步,逐漸重拾對生活的掌控感、自我能力感和安全感。 113年起,我和林鈺祥職能治療師與雙連視障關懷基金會合作居家復能,到宅服務視障長者和其照顧者,我們在乎長者的個人期待,同時綜合考量案家獨特的文化、資源、運營方式。進入案家,通常觀察長者如何在家移動,馬上可評估到平衡、心肺耐力、定向概念、獨立或倚賴...等能力和居家環境無障礙需求,再訪談其日常參與現況、照顧者協助方式。過程中肯定長者已有的能力,讓長者和照顧者都知道原來長者還有什麼能力,練習專注在「他能』而非「他不能』。依據個別的需求建議居家無障礙,例如:改變電風扇位置,讓移動通道無障礙、扶手設置、防滑地板、物品重新定位並養成歸位好習慣...等。示範並教導照顧者如何引導個案摸牆移行和少量口語引導,讓個案善用仍存有的行動技能,緩和失智退化現象,也減緩照顧者過度肢體協助,因為長期累積下來照顧者也會受傷和引起緊張感。 我們會鼓勵視障長者描繪生活期待的樣貌,再重新思考可運用的資源和能力,拉出負向思維迴圈。緩解照顧者和視障長者間的照顧壓力,重視每個人的需要,注入新盼望。給予功課讓長者,或和照顧者一起執行、練習。讓新的變化在生活中發生,啟動滾雪球效應,讓視障長者和其照顧者重新找回彼此的生活平衡和生活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