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陪伴照顧的視障長輩,必然會面臨老邁與衰弱階段。原本就患有多重慢性病的長輩,視力受限增加了自我照顧的困難與複雜度。一旦跌倒或疾病導致健康惡化,生活品質往往會急速崩壞。

對於健康狀況與自我照顧尚且穩定的長輩,我們會陪著他們對未來的變化「打預防針」,避免意外發生或健康惡化時措手不及、身心俱疲。例如我們會與長輩討論,為了減低跌倒的風險,可以先在浴室做防滑處理,並邀請長者參加關於老後照護和健康主題的講座,讓長輩意識到自己需要且有能力認識相關資源。更進一步我們會請職能治療師,營養師等專業共同服務長輩。

對於沒有親人的視障獨居長者,我們則必須從社區和福利服務中連結適合的照顧資源,例如協調長輩既有的居服,協助和「督促」長輩練習職能治療師給予的功課。

這期電子報將與您分享如何從預防和復能的角度,幫助視障長輩面對身體上的挑戰,找回生活的掌握感和自我價值。

減少我腦袋中的代辦事項

撰文:謝采錦(職能治療師)
 
「要活就要動」非專指運動,而是一個人動起來「參與」其生活的大小事,參與生活大小事就在實踐「真實且有意義的活著、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每一個人都值得活得自主、有意義、有品質的人生。
 
先天失明或中途失明的視障長者,因年紀漸長或疾病,開始出現各種參與困難,常遇到長者周遭的人太快地認為他們看不見就做不到,認為他們因看不見加上疾病症狀而有危險,以為幫他做、叫他不要做就是為他好的方法。殊不知時間久了,原本還有的能力也因為缺少執行而漸漸退化,長者容易從被照顧的被愛感逐漸發展成無力感、無我感、無安全感,因為不再能以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參與去掌握生活。另外,也常見到視障長者本人被自己限制性想法框限住自主生活想像,以為自己做不到、需要倚賴他人、老了沒用了...。內心期待著生活樣貌卻做不到,更多內在衝突發生,身心症狀開始出現表達抗議。其實,以上多數的視障長者可在居家復能介入下積極重新參與生活,活出另一階段的人生樣貌。
 
居家「復能(reablement)」重視一個人的自主性、角色和生活,以優勢和系統觀點看待一個人,幫助他開始參與生活,而非等到疾病好了才有能力參與生活。因著持續參與活動,能力也跟著提升或維持,整體而言復能是促進健康、延緩退化的正向循環。
 
職能治療師是居家復能的好幫手之一,幫助視障長者參與對他而言「重要的、有意義的活動」,成功參與經驗自然促進長者的身心健康和能力,而最佳的活動就是「視障長者在乎、想參與的活動」,可能是小小的日常活動,例如:自己去上廁所、和朋友聊天、聽廣播...等。職能治療師會分析活動、長者優弱勢能力、環境支持現況,再透過輔具、活動分析與再設計、環境調整、教導執行技巧、教導照顧者提供適度非過度的協助、建立正確概念...等方法,讓視障長者重新參與活動,從中發現自己可以做到部分、自己能力的進步,逐漸重拾對生活的掌控感、自我能力感和安全感。
 
113年起,我和林鈺祥職能治療師與雙連視障關懷基金會合作居家復能,到宅服務視障長者和其照顧者,我們在乎長者的個人期待,同時綜合考量案家獨特的文化、資源、運營方式。進入案家,通常觀察長者如何在家移動,馬上可評估到平衡、心肺耐力、定向概念、獨立或倚賴...等能力和居家環境無障礙需求,再訪談其日常參與現況、照顧者協助方式。過程中肯定長者已有的能力,讓長者和照顧者都知道原來長者還有什麼能力,練習專注在「他能』而非「他不能』。依據個別的需求建議居家無障礙,例如:改變電風扇位置,讓移動通道無障礙、扶手設置、防滑地板、物品重新定位並養成歸位好習慣...等。示範並教導照顧者如何引導個案摸牆移行和少量口語引導,讓個案善用仍存有的行動技能,緩和失智退化現象,也減緩照顧者過度肢體協助,因為長期累積下來照顧者也會受傷和引起緊張感。
 
我們會鼓勵視障長者描繪生活期待的樣貌,再重新思考可運用的資源和能力,拉出負向思維迴圈。緩解照顧者和視障長者間的照顧壓力,重視每個人的需要,注入新盼望。給予功課讓長者,或和照顧者一起執行、練習。讓新的變化在生活中發生,啟動滾雪球效應,讓視障長者和其照顧者重新找回彼此的生活平衡和生活品質。
盲朋友服務

找到「我能」而非「我不能」

撰文:企劃
 
照顧與被照顧的焦慮無助
年近八十歲的劉爺爺,出生時右眼失明,過往靠做粗工養家。兩年前因跌倒撞擊導致雙眼全盲,生活自理能力驟然降低,因為對周遭環境缺乏安全感,必須緊握他人手臂才敢行走。爺爺還患有重聽需佩戴助聽器,讓爺爺與人溝通更加困難,逐漸封閉自己。

劉奶奶雖然眼睛看得見,幾十年來即便爺爺視力不好但還能照顧自己,現在爺爺雙眼失明後事事依賴奶奶,壓得奶奶喘不過氣,在重新學習如何照顧全盲爺爺的過程中,兩老感到精疲力竭與挫敗感,奶奶甚至自責無法把爺爺照顧好。
 
跨出「我能」的一小步
幫助爺爺找到自己有能力做到的部分,像是在家中行走,自己去倒水喝等,是我們希望陪伴爺爺從生活中的一小部分開始改變。因此我們聘請居家復能的職能治療師,評估爺爺坐到站立及平衡能力良好,治療師設計適合爺爺的運動,透過動作示範讓奶奶了解這是爺爺能力所及。基金會社工協助連結陪伴服務的資源,希望陪同爺爺運動和外出,增加爺爺練習的意願,並且讓奶奶有喘息的機會。

爺爺現在牙齒只有上下各兩顆且沒有對咬牙,只能吃軟質食物。由於擔心爺爺過瘦營養不良,奶奶急切希望爺爺吃掉準備好的肉和青菜,然而爺爺情緒低落加上咬不動,吃得很少,使得兩老的壓力和衝突感受加劇,沒辦法好好溝通。我們讓營養師給飲食建議,要能減輕奶奶備餐焦慮且顧及爺爺愛吃甜食,像是雞蛋與豆腐之外,每天可吃一罐八寶粥或綠豆薏仁湯,原本沉默的爺爺聽到營養師說到有甜湯,立刻回答說:「好好好!」。

劉爺爺和奶奶都處於適應年老、衰弱階段,評估健康的風險之後,幫助兩老釐清實際情況並沒有那麼糟。我們先專注在爺爺的飲食和運動,慢慢調適度過這個階段的挑戰。
視障獨居老人關懷服務

募款專案

高齡的視障獨居老人,沒有依靠,照顧自己越來越吃力。吃錯藥、失足跌倒,面對生活的磨難,只有聽天由命。
我要捐款
面對家中有視多障孩子的無助以及多重的挑戰,家長好擔心孩子的學習、無法適應社會,更擔心孩子的未來。
我要捐款
失去視力身處黑暗,缺乏安全感,令視障朋友行動受限。生活中的大小事情皆須仰賴他人幫忙完成,也令視障朋友失去了自信。
我要捐款
Facebook
加 Line 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