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成為一份功課

2023/04/26
 | 盲朋友故事


改變既有生活、持續尋找答案─張竹娟
 

因著疾病導致視力喪失,誠然已是人生中極大的損失與不便。

但若在醫學斷定為「失明」的狀況下,卻仍持續的「幻視」的狀況,對當事人來說,這反倒成為更加令人困擾的生活障礙。

身受其苦的張竹娟女士表示,「很希望能找到治療的方式,亦或能找到有相同狀況的盲朋友互相交流,好想知道能再為自己多做些什麼……」

 

想當年,遠渡重洋的輝煌經歷

談到造成「幻視」起因的視力改變過程,張竹娟表示,年輕時曾與先生各自經歷過職場變動的波折,幸好1980年代肯拚就能找到機會,夫妻倆把握了遠赴南非工作的機會,遠渡重洋前往異鄉開創事業。

抵達南非那年,張竹娟26歲。踏上南非那刻起,她發現當地遠不是原先預設的落後,生活品質佳、物價相對便宜,「也還記得當時放眼所見是與台灣完全不同的異國風景。有遼闊的草地、湛藍天空上襯著膨鬆柔白的雲朵,原本離鄉背井後懸著的心,似乎就在美景中平靜了下來。」

也因為物價較台灣低廉許多,張竹娟在南非得以置產購買600坪豪宅,宅邸有玫瑰花園與游泳池,也能聘請傭人來打掃環境,「甚至,一年要回台灣3至4趟也完全不成問題。」

在異鄉經營事業、順風順水的過了10多年後,隨著國際局勢的改變,以及考量的兒子的教育需求,先是遷徙至馬達加斯加做了一陣子海蔘與寶石買賣生意,接著又改換到坦尚尼亞經營木料事業,期間多有高低起伏,也曾有過幾次較大的金錢損失,就這樣在非洲各國奔波20餘年,職場中最精華的時刻,就也這麼絢爛的渡過。

磨練後,風浪中的平安

直至2009年,張竹娟例行返鄉探親,陪母親一同前往醫院做全身健康檢查。張竹娟在聽取醫師解說檢查報告時,醫師表示:「眼睛後方長了一顆腫瘤,建議要進一步檢查、積極處理。」

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腦部長腫瘤!」是一件多麼讓人驚嚇與沮喪的噩耗。然而,張竹娟表示,最初聽到醫師宣布的消息,她心想:「非洲經商的歷程,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再加上非洲當地醫療水平相較台灣,那樣的缺乏中我都安然渡過近30個年頭,這個安啦!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經變化,最後只剩黑暗

隨後,更進一步檢查結果出爐,張竹娟腦中的腫瘤長在一個「千中選一」的位置、已壓迫到視神經,需要盡快開刀處置。

評估醫療需求的急迫,張竹娟很果斷地決定結束在異鄉的事業,將資產悉數留給當地員工、作為回饋,她則返台定居,進一步完成開刀及後續相關治療。

「沒想到,開刀前還算可以的視力,開刀後大幅喪失。就算2009年時還看得到一點點,隨著日子過去,越看越模糊,最後就什麼都看不到了!」屬算日子,張竹娟表示視力從2009年就持續惡化,直到2017年止,眼前就只剩下一片黑暗。

眼迷亂,持續找尋功課的解答

張竹娟認為,失明好比一份人生課題。中途失明改變了原先急躁的個性,讓生活步調變慢、個性也變得婉轉。

不過,她還是提到:「現代生活中,很多人整天都拿著一支手機,甚至連走路都還在看螢幕、還在關注裡頭的各樣資訊,都沒有在看路況啦,有時候大白天的我拿手杖出門,也沒有半個人注意到我的狀況!」

「只是,換個角度想,雖然自行外出磕磕絆絆是免不了的事情,但我目前有請外籍移工照顧日常生活,被撞到的機會就少了很多。也因此,平實的說,外在環境的挑戰對我來說都還好,沒有真的過不去的部分。」張竹娟說。

「最過不去的,反倒是自己和自己相處的課題。」張竹娟表示,即便腦瘤已經透過手術摘除,但仍留下了後遺症。自己最感困擾的是精神層面的問題,「明明視力上應該是已經看不見了,但眼前總會有很多令我眼花撩亂的幻覺,特別是在睡覺後要清醒前的那一刻最為明顯,實在是感到非常困擾。」

張竹娟提到,針對這種擾人的情況,她陸續做了許多的努力,包括坊間的身心靈課程、找諮商心理師會談、前往精神科就診,「目前大家都跟我說無解。特別是在醫學的部分,之前能做的檢查都安排查過一次了,可是檢查結果就是『正常』兩個字,明明就不正常啊,不知道能怎麼辦。」

「甚或,過去還為此住院治療過兩次,都在醫院待了好一陣子。」張竹娟也說明,這個找答案的過程還在持續進行中,近期會陸續完成第二輪的檢查工作,希望能有機會找到引發異樣的原因。

「很希望,有過來人分享經驗,告訴我可以怎麼做改善。當然,也用自己的經驗來提醒大家,一定要保重身體,有些年輕時覺得不必在意的小傷,或許到了年紀大些就會再發作,即早照顧自己,才是最好的辦法。」